五分鐘訴說千言萬語《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1 25集)已于1月1日晚10點起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播出后反響熱烈,尤其在網絡上的播出,彈幕一片贊許第一季精選了100件國寶,每集5分鐘的嶄新講述,讓沉靜的文物“活”起來。文物上至史前,下至明清,攝制組足跡遍布全國,拍攝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50余處考古遺址,從全國3856268件珍貴文物中精選了這100件國寶看似輕巧的微紀錄片,幕后究竟付出了什么?澎湃新聞記者在播出后專訪了該片總導演徐歡,采訪第一個問題,是徐歡先問記者,“你看了覺得怎么樣?” 徐歡此前參與拍攝制作過《故宮》《故宮100》《我從漢朝來》等多部優質口碑紀錄片。他們喜歡觀察你把他的作品拿在手上的神情,“我自己的風格是不太愛過多去解讀,就希望觀眾自己去解讀,就是特別想知道,觀眾有沒有接收到我們最初想要表達的那個方向?” 記者回答說,“作為門外漢,我算是愛去博物館,但經常會自動避開陶器館,對灰突突的陶器不感興趣,這一次看到蛋殼陶杯,一下子記住了,不僅是文獻價值,這么好的工藝,五分鐘確實短,但對我來說,能夠引起興趣就夠了。” 之所以會用人頭壺開篇,徐歡解釋說,“人創造了一切,和我原來創作《我從漢朝來》的思路是一樣的,《故宮100》也是有人在里面的,“國寶”也是一樣,它背后也是創造者和使用者。企業宣傳片制作” 一部紀錄片,短片比長片鏡頭表達相對難度更大,鋪墊、高潮、次高潮可能都顯多余。五分鐘的短視頻,傳播上要符合現在的需求,但又要根據時代特征和傳播規律還是得有些變化在里面“其實不光是希望給年輕人看,當然希望各個年齡層能會喜歡,最重要的是它能夠適合新媒體傳播”,電影欄目北美票房0911談到最初的定位和初衷,徐歡說道。“文物畢竟是文明發展的物證,用短視頻就相當于建立一個中華文明的視頻縮影,這是一個大概念,其實最根本的還是想看到人,我們每個觀眾看到這個文物,這個文物跟我有什么關系呢?如果看完以后能產生一點點關系,那我覺得我們的目的和初衷就達到了。” 寶雞青銅器研究院的何尊——它上面的銘文中,首次出現了“中國”二字;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虎符——它是秦國軍事制度的見證,這一制度為以后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云南省博物館的古滇國貯貝器——它生動反映了古滇國的生產生活面貌和戰爭形態;山東省博物館的武氏祠畫像石——它反映了東漢的社會狀況,而“祠堂”的背后,是中國人傳統的家族觀念與家國情懷我們起初就是盡量找一個縮影,五分鐘很短,五分鐘之內你要介紹這件文物,還有它的時代背景,甚至當時人的創造力,很艱難,其實并不想多說我們想干什么,而是你們看了之后你們會獲得什么?這些能夠被稱為國寶,它們進入地下的那一刻,可能就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因為一代代后人都在重新解讀。能夠看到那個時代人的創造力、人的智慧,那個時代的人的氣息和需求。再想想他們和我們之間的關系,我們沒有做太多定論,而是開放式的,讓觀眾自己下結論,去感受澎湃新聞:科普式的旁白容易使人昏昏欲睡,充滿了這種疑問式句式旁白能吊起觀眾的胃口徐歡:對,其實就是探索性的,我想幾十年前的專家從把它挖出來的時候的理解,到每一個階段大家的解讀都不一樣。就像大方鼎,國之重器,重在哪兒?每一個時代對它都會有不同的解讀。我們就是不想說的那么大,就是想把人和物的關系建立起來徐歡:還是按中國歷史紀年的順序往下走的,當然我們也選擇了中山國、古滇國的這些東西,就想說明中國是多元一體的,黃河、遼河我們都選了,七大區域吧,構成了新石器時代的文明,然后再夏商周……往下延續澎湃新聞:從微紀錄片的角度,國寶比《故宮100》在影像表達上有了什么樣的突破?徐歡:我覺得突破還談不上,可能用的影像語言還沒有《故宮100》多,《故宮100》還試驗了很多影像手段,“國寶“首先是盡量呈現文物,媒體技術書法教學論文它的細節,還原它本身的價值點,能夠讓文物凸顯出來,這是最重要的,因為它就五分鐘,五分鐘連國寶都看不到那還怎么呈現?故宮有場景有空間有建筑也有建筑里的故事,是整體建筑上找出100個點,原來“故宮”打出的是“看見和看不見的紫禁城”,“國寶”這回是“看見美好中華”,這個詞雖然不是特別親切,但“看見美好”肯定是真的,所以我們在影像上必須凸顯文物的美好。我們的三維采集也好、動畫表現也好,都是為了內容服務的我一直想在“國寶”的創作中找到一個公式,但是好難,《故宮100》我們當時就找到了一個公式,就是一個場景會列出20個信息點,可以在20個信息點里去選擇,就不會跑偏,比如有沒有跟中國傳統文化連接的普遍信息?有沒有故事?有沒有人物?有沒有知識點?類似這樣的信息點。文物則太難,因為承載的東西太多徐歡:對,就是根據不同的文物的特性來制定不同的表達方式,而不是所有文物都千篇一律澎湃新聞:有的文物就是各種看,比如人頭壺,有的文物有今生的連接,影視視頻制作比如賈湖骨笛,從現在的笛子、到一千年前的、再到賈湖骨笛都吹奏一遍,就很直觀了徐歡:因為像這件文物,你說得再多,不如吹響它更能夠感受,過去的骨笛不是為了藝術,它是要解決生存問題的,速馬力燃油催化器因賽而生。它是為了吸引鳥獸打獵用的,慢慢演化成了藝術,這件東西還牽連著賈湖文明,這里邊要表達的內容也很多,我之前還讓導演加進去了,后來一看實在是太多了,就拿掉了,當然這樣取舍會讓觀眾更清晰地理解,如果你真的感興趣,可以看完了再去深入地了解這部片子在表達上是具有多樣性,以后要到了漢唐宋元明清,企業宣傳片制作那就和上古春秋,肯定還是不同徐歡:比如虎符,有一點,其實也不能稱為再現鏡頭,因為虎符是調兵用的,所以會配合一點戰爭氣氛。我們這回還真是沒有使用原來經常使用的再現鏡頭。大多用的是文物來說文物,比如三星堆,其實拍了20多個青銅人頭像,所以不可能再來再現一個三星堆的祭祀場面澎湃新聞:“國寶”和以往同類題材紀錄片相較,以往都是文案重于鏡頭語言,畫面往往潦草應付,重復鏡頭比較多,功夫都在解說上,而“國寶”明顯就是鏡頭信息量大,語言只是輔助手段徐歡:沒錯,國寶是主角,所有都是為它來服務的,我一直認為旁白和畫面是不能夠割裂的,是一體的澎湃新聞:雖然每集五分鐘,其實肯定拍了很多素材,有沒有拿掉肉疼的素材?徐歡:有啊,太多了!每集都有,就比方史前不太好介紹,沒有什么故事。就說人頭壺,你看到我們在鏡頭里出現的輔助性文物都非常非常重要,包括人面魚紋盆、舞蹈彩陶盆、包括馬家窯的那些圖案,這些文物每一個都可以做一篇論文、做一個長片,但是它們這一次只能作為人頭壺的配角出現最早的概念就是,我們最先看到先人的形象,她是一個人的臉,到底她會給我一個什么樣的表達和追問,你看到的其他那些比如舞蹈彩陶盆,周五黃金滑鐵盧解析有了漁獵的生產關系了,有了權力的爭斗,有了美術的感覺了,這就裝不進去了,因為這種東西再放進去信息就分散了,所以我只能講人頭壺。就這張臉,就凸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