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南懷瑾老師的獨行客登琨艷作者南懷瑾先生走后的幾天,我的腦子里突然迸出個念頭:登琨艷又該踏上游蕩之路了吧?前幾年,我們一起在太湖大學堂靜修。他很用功,每天下午準時到禪堂打坐,晚上在飯堂聽懷師講經說法,隔三岔五還可以聽到他文采飛揚的修行報告幾年下來,登琨艷確實已非同一般,每隔三天才吃一餐飯,人卻格外精神,雙目炯炯有神,戴了幾十年的眼鏡也脫下了。他在廟港的村子里租地筑屋,像是打算長住的樣子。可我知道:他那顆游蕩的心并沒有安定下來,只是想要親近南懷瑾罷了。如今沒有了懷師,他肯定又將風塵仆仆地上路了學農出身的登琨艷,跨行追隨建筑大師漢寶德數十年。80年代初建立工作室,以“舊情綿綿咖啡館”和“現代啟示錄啤酒屋”一炮而紅,被譽為臺北最具特色與創意的建筑。登琨艷顛覆了傳統建筑,將建筑和室內設計、文學藝術融于一爐,設計出一系列臨時性的“實驗建筑”。他以“蜉蝣”短暫的生命比喻這些作品,稱其為“蜉蝣建筑”系列。一時間,登琨艷成為臺北最前衛的流行象征之一,臺灣建筑界的傳奇人物事業如日中天時,登琨艷忽然出走,獨自一人浪跡天涯,到歐洲、美國和印度流浪。1990年,他的腳步在上海停留下來。“初到上海時,她還在沉睡。”登琨艷說。厭煩了臺北光怪陸離的生活,登琨艷選擇上海作為他安頓、思考的落腳地。他在黃浦江和蘇州河交匯處一棟舊公寓的頂層閣樓住下來。打開窗戶可以盡覽外灘“萬國建筑博覽會”和浦東的絢爛夜景。閑來一杯紅酒,一部《莊子》,悠然自在;或者騎著自行車穿越上海的大街小巷,敲開陌生人的家門要求參觀。江南破陋的老鎮、過街騎樓、朱雕門樓和水鄉古宅都令他迷戀在上海沉潛10年,登琨艷重出江湖。他選擇把杜月笙留下的一個舊倉庫改造成工作室,盡可能保留古舊原貌。登琨艷賦予老建筑以新生命,吸引了一批批藝術家,他們租下蘇州河畔大大小小的舊倉庫改造成工作室,成功地阻止有關部門把這一帶建筑物拆除,使之成為上海的創意產業基地。他因此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遺產保護獎”,成為因“工業建筑保護再生”而獲獎的全球第一人我被他的故事吸引,在好友高信疆的介紹下結識了他。第一面的印象,此人溫文儒雅,又自視甚高;混跡紅塵,但內心有隱逸的氣質;追求時尚,骨子里卻是個道地的傳統文人。登琨艷指著窗外蘇州河對岸林立的華廈說:“當初那些都不存在。這10年來,上海的變化著實驚人。”聽他一口一個“我們上海如何如何”,我忍不住提醒他:“我才是上海人呢。企業宣傳片制作”他漫不經心地冒出一句話:“噢,我是新上海人。”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新上海人”這個名詞此后,登琨艷經常推薦我去欣賞他的作品。一處是張愛玲紀念圖書館。原本開發商是要建小區會所。自稱“張迷”的登琨艷說服他改變了主意。整座建筑呈白色,俯視是個“孕”字,頂端是個蛋形的屋頂,說明張愛玲是孕育海派文化的蛋。室外空間一半種竹子,一半是法國梧桐。圍墻以透明的玻璃制成,游走在竹林之間。玻璃圍墻上噴繪有張愛玲手跡。作家離不開文字,文字離不開紙。紙便成了塑造整座紀念館的素材:或是一張隨意飄揚的稿紙,飄到屋頂變作采光的天窗;或是一張揉掉的稿紙,掛在樹上便是避雨天棚,象征意味中含有實用功能2002年前后,南懷瑾先生打算在吳江廟港鎮購地筑屋,要找建筑師,我把登琨艷推薦給他。盡管懷師最后沒有讓他設計,但很欣賞他,還饒有興味地爬上了登琨艷住的閣樓觀賞黃浦江的景色2008年夏,我開始在太湖大學堂常住,影視視頻制作路經上海時去拜訪登琨艷。此時,他已無奈地被擠出了蘇州河畔,接受楊浦區政府邀請,擔任黃浦江畔舊工業區改建工程顧問。登琨艷賠上數千萬元的積蓄,將一片老廠房改建成濱江創意產業園區。多家文化企業、藝術工作室和餐廳已經進駐,一切皆已初具規模,登琨艷躊躇滿志。我告訴他準備去懷師那里靜修。他說,過一陣會來看我們幾個月后,登琨艷果然來到太湖大學堂。懷師勸他放下紅塵俗世,在此地靜修。他二話不說就搬了進來。后來才知道創意產業園區的事弄得他很煩。他接受不了某些潛規則,cosplay外景拍攝技巧。交房近半年 電梯無法使用,遭到無理排斥。從此登琨艷和我開始了朝夕相處的修行生活其實,他還沒有完全放下滾滾紅塵,時不時會溜出去游蕩幾天。公司宣傳片拍攝或是接受印度大學的邀請去講佛教;或是到日本京都去考察古廟;或是回臺北指導博士研究生。他曾經想去江西貧困山區辦職業學校,也去過河南登封策劃一個“世外桃源”般的社區。13集紀錄片民間首播 深圳民間組織首次集中亮相。可最后每每落空,人們要的只是用他的名人效應換取商業利益,沒有多少人會真正欣賞奇思妙想。最近,他的心愿是發掘修復尼泊爾一處阿育王時代的佛舍利塔遺跡登琨艷終生未娶。這個獨行客的人生,就是一個永遠在追求夢想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