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大白鯊上映40周年 重回斯皮爾伯格的艱難與巔峰歲月他影響了一個時代 斯皮爾伯格的傳奇電影路策劃/制作:Mtime時光網 1975年6月20日上映的《大白鯊》徹底改變了好萊塢的的運作方式,它不僅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商業片,也成就了斯皮爾伯格的巔峰,但巔峰背后,早春最佳配飾是它,更有難言的艱辛…… 時光網特稿 在北美影市上,暑期檔是一個大制作廝殺的戰場,從《變形金剛》到《侏羅紀世界》,夏天是吸金大戶們的黃金時段。而“暑期檔”這個概念是何時誕生的呢?一切都歸功于40年前的一部電影,這就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所以,當你看到《侏羅紀世界》中吊起一只大白鯊的畫面時,它致敬的不僅僅是這部電影,也是暑期檔的鼻祖、商業片的里程碑在《大白鯊》公映之前,重點影片都會留到圣誕檔推出,夏天是圈內默認的“垃圾場”,遍布著大公司準備放棄的項目。但是1975年6月20日,《大白鯊》公映,吸引了全美國超過6700萬人去觀看,可謂萬人空巷,最終它創下了全球4.7億美元的票房數字。《大白鯊》真正創造了一個奇跡,并為好萊塢的拍攝手法、技術運用、宣傳理念和營銷模式都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開啟了片方花大價錢投放電視預告片的先河,徹底結束了好萊塢的五年蕭條局面,當紅韓星來華吸金能力調查,與1977年的《星球大戰》一起開啟了全新的電影工業時代。當年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劇本被提交給制作人的時候,甚至都被要冠上“太空上的《大白鯊》”頭銜斯皮爾伯格的技巧也給后來的導演提供了無數養分,樹立了驚悚片的標準模板,以及剽竊素材。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期間,好萊塢出產過數不清的災難片。《大灰熊》、《大鱷魚》、《食人魚來襲》、《食人族大屠殺》、《食人魚》……就連意大利、日本等地的電影人也紛紛湊熱鬧。那些年環球打侵權官司都打到停不下來在文化層面上,《大白鯊》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應,1975年美國各地海灘度假的游客數量大幅減少,因為電影中游人被鯊魚吞噬的畫面給觀眾們帶來了深深的陰影,海洋讓他們覺得恐怖。與此同時,許多有鯊魚的景點游覽人數激增,影片的拍攝地馬沙文雅島也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在2005年《大白鯊》30周年紀念日的時候,當地還舉辦了盛大的“鯊魚節”然而在這一切的一切背后,是一個開拍時還不滿28歲的導演。《大白鯊》的成功讓斯皮爾伯格一躍成為了好萊塢最閃耀的明星。著名影評人羅杰.伊伯特熱情洋溢地寫道:“這是一部令人無比振奮的電影,超乎以往的驚悚片,因為所有的角色與形象都深入人心,在任何一個維度上都充滿了新意。” 就是這樣,還未滿30歲,斯皮爾伯格就迎來了事業上的巔峰,用孤注一擲的一場賭博改變了整個好萊塢的格局。但是這背后卻并不是金光閃閃的回憶,恰恰相反,拍《大白鯊》的過程就像是一場“災難”,讓他四十年之后依然無法忘懷。我們就來一起重回《大白鯊》的片場,旅游 與松江來一場浪漫約會吧,走進斯皮爾伯格最艱難也是最神奇的歲月2013年,拍完《林肯》的斯皮爾伯格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曾被問道:你覺得做導演近四十年以來,最難拍的是哪部電影?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大白鯊》。當時我在想,如果拍電影都這么難,我就不想再干下去了。”對于這位影壇巨擘來說,《大白鯊》是他最初的輝煌巔峰,也給他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夢魘故事還得從1973年說起,那一年,小說家彼得.本切利(Peter Benchley)正準備發表新作《大白鯊》,當時美國的《Cosmopolitan》雜志在文學版塊里提到了這篇小說。這個雜志的主編海倫.布朗與她的同事還在書頁上寫上詳細的故事梗概,以及一些評價,其中有一條就是“是個拍電影的好素材”巧合的是,海倫的老公大衛.布朗當時就是環球的一位制片人1973年,環球以17.5萬的價格買下了《大白鯊》的改編權(小說1974年2月才出版)。事后他們也承認,如果當時知道會有多么難,他們肯定不會接下這個單子故事有了,接下來就是確定導演人選。兩位制片人一開始考慮了約翰.斯特奇斯老爺子(《黑巖喋血記》、《豪勇七蛟龍》、《大逃亡》),但后來這樁合作沒談攏。他們又選中了新人導演Dick Richards,Dick沒干多久,就跟制片人發生了分歧,據說是因為他總把大白鯊描述為“大鯨魚”,讓兩位制片覺得很不靠譜,于是被炒了魷魚。有一天他們一起開會,斯皮爾伯格就瞥到了倆人辦公桌上有一本還未出版的《大白鯊》小說,他拿去讀了之后馬上就被吸引了,特別想來導這部電影但是要知道,當年的斯皮爾伯格只是個不滿27歲的菜鳥,而且他在毛遂自薦的時候《橫沖直撞大逃亡》還沒有公映,兩位制片人根本不知道他能不能駕馭得了《大白鯊》,最后跟斯皮爾伯格簽約其實是在Dick Richards離開之后,一個十分大膽和無奈的選擇之后事情就順利發展了?并沒有。斯皮爾伯格在前期籌備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了之前沒發現的問題,他開始猶豫不決,想要退出這個項目。兩位制片人也想過打退堂鼓。另一方面是斯皮爾伯格怕被定型為“一個只會拍卡車和鯊魚的人”(斯皮爾伯格在1971年執導過《飛輪喋血》,他認為這跟《大白鯊》非常相似),說穿了也就是怕淪為一個爆米花導演。幾年之后《紐約時報》也曾撰文表示,斯皮爾伯格承認《大白鯊》不過也就是個用于賺錢的災難片。他曾經三度想退出這個項目,但后來環球的施壓和布朗的游說才讓他繼續拍下去。當時環球承諾他“只要拍完《大白鯊》,之后你想拍哪個片就給你拍哪個片。” 不巧的是,1974年6月,好萊塢電影演員工會發動了一場罷工,大片場的預算和人員配置都顯得捉襟見肘。對于這樣一部災難片,環球一開始只給了斯皮爾伯格350萬的預算,55天時間。幾乎所有人都清楚,這只不過是一個硬撐著頭皮做下去的片子,沒有人對它抱以太大期望那時候《大白鯊》“沒有劇本,沒有演員,也沒有鯊魚”,睡眠瘦身法 亮清瘦體型!然而這個項目就這么開始了1974年5月2日,《大白鯊》正式開拍,影視視頻制作片場選在了馬薩諸塞州的馬沙文雅島,因為這里最符合片中的設定,一定要看起來就是以旅游業為生,影視視頻制作符合中產階級消費需求的那種度假小島。從拍攝環境上說也比較理想:這里可以拍到高度適宜的海浪,而且離岸不遠處就有一片深水域,可以進行水下作業斯皮爾伯格還在當地居民中挑選了很多主要演員,布洛迪警官的兩個兒子就都是當地的小孩,影視視頻制作海灘上街道上的群眾演員也都是原生態的島民。斯皮爾伯格在選角時就特別強調了:我不要大牌明星(實際上也沒有錢請明星了)。他深信只有“匿名式的演出才能讓人相信這事是發生在你我身邊。而明星身上都帶有其他角色的記憶,有時會把故事搞砸。” 之后斯皮爾伯格說了一句總結性的話:“影片最大的明星必須是鯊魚。” 斯皮爾伯格說對了,大白鯊“布魯斯”不但成了片中的頭號明星,也是影史上的一個superstar。“布魯斯”這個名字來自斯皮爾伯格的律師Bruce Raimer,當時在片場叫著只是當做開玩笑,沒想到如今布魯斯成了全球最著名的鯊魚。但是很快,這條鯊魚就有了一個新的外號:“大白渣”(the great white turd),因為它實在是讓全劇組大傷腦筋從今天的視角來看,電影中的鯊魚假到不行,但是現在的技術達人們應該很難想象這個沒有CG全靠實拍的鯊魚是如何完成的。電影里的大白鯊長25英尺(約7.6米),劇組就真的按照這個尺寸請人造了鯊魚模型,而且是三只從1973年11月到1974年4月,藝術指導喬.阿爾夫斯閉門造魚,造出了這三只形態不同的模型:一條中部被掏空了,用來拍攝水中部分,一條只有左半側身體,另一條只有右半側身體。為什么不做一整只?因為太重了,而且無法操作。即便是這樣殘缺的肢體,也有數百斤重,拍攝時需要十多個人共同操作,才能完成一個簡單的場景當時斯皮爾伯格已經率領劇組在馬沙文雅島駐扎了兩個多月,可鯊魚還在趕制中,等到終于眼巴巴地盼來了這三只大家伙,斯皮爾伯格才發現與他的設想相去甚遠:眼睛太歪,牙齒太白,血盆大口開閉都很困難。即便這樣,鯊魚布魯斯也直接宣告預算爆表,僅僅是制作它們就花掉了上百萬,最后影片的預算被升至900萬美元,這在當時已經是非常龐大的投入了點擊播放珍貴影像 1974年斯皮爾伯格在《大白鯊》片場接受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