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介和為什么會輸 “誰能把一百四十多天的工程數天就完成,并從中賺取800萬?誰敢收購31家虧損國企、收一個活一個?誰敢“大言不慚”宣稱廉政不廉政的官員都喜歡他?誰敢面對全國媒體、紀檢部門號稱自己是“陽光下的富豪”?誰在內疚自己太優秀以至傷害另一個優秀群體?哪個老板敢罵博士、MBA、EMBA是一群蠢材?哪個身家百億的人還按揭買套房?哪個黑馬富豪引發最多的質疑和炮轟?唯有嚴介和”. 胡潤的一紙榜單,把嚴介和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江蘇富豪一躍變成萬眾矚目的中國頂級富豪。一夜成名的嚴介和,到處演說,四處張揚,其高調亮相和口出狂言,引來各界的一片嘩然但近來,無論是做為太平洋集團還是其嚴介和本人,日子都不好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這個曾經被譽中國奇跡的太平洋建設集團和標榜自己出生書香門第,并且與新聞界關系非常密切的嚴介和,目前因為集團資金鏈問題而遭遇種種危機,而嚴介和本人也引起社會各界的多方面責疑嚴介和究竟是何許人也?我們先來看看網上公布的嚴介和的個人簡歷: "1960年出生,在1977年恢復高考時考上師范學院,畢業后成為中學的語文老師。從教后一邊當老師一邊安排家庭副業,發動全家編織草帽、斗笠和簸箕等,自產自銷。到上世紀80年代初,資產達幾十萬元"1986年,有了第二個孩子,因違反計劃生育政策而丟掉了教師的飯碗"上世紀80年代后期,就任一國企辦公室副主任,后以方案競標形式成為一家不景氣企業的廠長。由于很快扭虧為盈,又兼任水泥制品廠、建材公司和貿易公司法人代表"1992年,租賃了一家瀕臨倒閉的企業,注冊成立了淮安市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為其現在的太平洋建設集團的前身。同年,在南京繞路工程中掘得800萬元的“第一桶金”"1995年,注冊成立江蘇太平洋工程有限公司,任董事長;第二年6月完成"集團"更名登記,注冊資金1.05億元,任董事局主席兼總裁"1997年,在蘇北、蘇中的中小城市探索BT模式,在宿遷市墊資5000萬元為當地政府完成BT基建"2001年,開始大量采取BT模式運作基建項目,并以正負資產打包形式大規模并購國有企業"2002年,注冊成立中國太平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任董事局主席兼總裁。集團相繼并購了17家國有大中型企業,總資產達到60億元,成員企業發展到46家從這份詳細的簡歷上,我們不難看出,嚴介和這個人,作為一個企業家,確實有其獨特的一面,他領導下的太平洋建設也出現了奇跡般的經濟增長,照理說,修煤氣灶的阿P的所有影評。無論是太平洋建設還是嚴介和本人,照此發展下去,都是非常順利的,但為何僅僅風光了兩年,企業就開始出現問題,如今太平洋建設正面臨著騎虎難下的局面,跟大多數企業一樣遭遇了債務風波,也許正如太平洋建設所說的那樣那只不是一些資金周轉的小問題,然而既然是一些小問題,那太平洋又如何陷入銀行逼債的誠信危機呢?嚴介和曾經袒露,沒有原罪,沒有政治風險,公司宣傳片拍攝也沒有法律風險,只是有些道德風險,而一向為人謹慎,厚道樸實的嚴介和又何來道德風險?嚴介和究竟得罪了什么人呢?我們放下這個話題不說,先來看看同樣作為成功企業家身份在公眾亮相,并且成為企業品牌符號人物的王石,從某種方面來說,嚴介和與王石是屬于同一種人,他們都因為經營自己的企業有特色,并且業績驕人人而受到人們關注,王石的萬科地產,成為地產界的老大,王石本人也成了成功企業家的代表,但是我們仔細把這兩個人做一翻比較,就不難發現,嚴介和與王石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從個人性格上,王石雖然著名,但行事低調,口氣也沒那么驕橫,尤其是,在王石身上還有一種令普通人望其項背的探險精神,他領導下的登山隊,征服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郎瑪峰。而萬科在業界的行為,也跟王石的個人性格極為相似,與其說萬科地產成就了王石,不如說王石的個人修為使萬科更受到世人的尊敬王石,作為一個企業家個人品牌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對他的美譽度甚至超越了海爾的張瑞敏和聯想的柳傳志。想到王石,我就會想起英國維珍集團的布萊遜,雖然王石的行為未必是在跟他學,但他們兩人的冒險精神卻恰到好處地彰顯了自己的企業品牌的一種內涵。正是由于王石把自己個人的一些積極因素融入到了企業品牌中,使得其個人品牌與企業品牌之間進行了完美的結合,難怪中國電信也借王石的美譽度來代言品牌過分驕橫——首先,嚴介和觸犯了一個中國人最為敏感的詞“驕橫”,中國人一向信奉謙和,一個人的成就越高,他的言行就會更低調,而嚴介和在各種場合頻頻曝光,一會宣揚自己的書香血統,一會兒炮轟清華北大的MBA為蠢才、一會又高調唱出自己是沒有原罪的民營企業家,給人們留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印象,因為無論你多么有錢,多么有名氣,企業宣傳片制作你的言行一驕橫,人們就會對你反感,而一旦反感的情緒建立,那么你其他好的地方也會被掩蓋。嚴介和作為一個出生書香門第的企業家,應該知道中國文化傳統的潛規則,但卻沒有處理好自己的言行標榜成分——其次,嚴介和又觸犯了中國人特別敏感的成份論,在文革時期,個人的出生成為當時最為敏感的話題,有的人因為自己的出生不好而與家庭斷絕關系等等。改革開放以后,一部分企業家開始在公開或不公開的場合,坦陳自己的出生,如華為的任正非,在他的個人隨筆文章里多次寫到自己的母親,以及特殊時期家庭生活的艱難,引起了讀者的共鳴。而嚴介和卻公然宣揚自己的出生是書香門第而非草跟階層,言下之意,我嚴介和的血統要比那些草跟出生的企業家的高貴,這無疑會把自己放在眾多民營企業家的對立面,使之產生了隔閡;同時中國的富豪本身就會遭遇普通大眾的嫉妒,這個時候你還口出狂言,放出貶低同類的言辭,無疑是犯了眾怒!這是其犯的第二個錯誤狂貶MBA——再者,嚴介和還公開炮轟MBA無用論,認為自己的企業很少用MBA,真正貢獻的是那些沒文憑的實干家。嚴介和還信奉“天才學說”,他認為一個人的才華是由他的基因決定的,是最可寶貴的,不可復制的,他認為所謂的MBA是一些只會在既有的學術框架里無所作為的庸才,而真正的天才是由他先天性的基因所決定的,與后天努力而成的資歷無關其實,炮轟MBA無用這樣的論調并不新鮮,甲骨文老板就曾在哈佛的MBA畢業典禮的演講時說過這類話,無論嚴介和是在邯鄲學步,還是故意炒作,這些話出自一個僅有高中文憑的企業家之口,自然會遭受來自各個領域的嘲笑和痛罵,即便是在言論更為開放的美國,甲骨文老板的哈佛演講也照樣被保安趕下講臺無原罪論——最后,嚴介和最令人反感的可能就要數最后這一點了,他在各種公開場合宣揚自己的企業發家,是沒有中國特色的民營企業“原罪”的,認為自己的屁股是非常干凈。與此同時,他還叫囔太平洋建設所處的外部環境中的核心要素即政府關系和媒介關系都處理的非常好,認為自己的企業運作和個人行為,貪官和清官都喜歡他所謂滿口飯好吃,滿口話就很難說了。嚴介和最后的尷尬究竟是如何造成的,恐怕也只要他老人家自己最清楚了可以說,嚴介和的這些“另類”言行,并沒有給他個人品牌帶來更多濃郁的性格特征,因而博得一些人的贊賞,相反,社會上除了某些媒介記者偶爾推崇一下外,幾乎全是對嚴介和的不屑,原因很簡單,嚴介和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富豪,與中國社會的傳統審美標準產生了差異,甚至背離了大眾心目中對一個企業家的習慣認知,至少與一個人的道德評判標準產生了很大的差異性,從而無法接受,這也許就是嚴介和失敗的根源個人品牌與產品品牌以及企業品牌的塑造在某些方面其原理是一樣的,企業宣傳片制作譬如,產品品牌或者企業品牌,都會因為各自定位的不同,而在消費者心智中形成一定的品牌印記,如高檔品,奢侈品或者廉價品,或著是新一代的,精神領袖的等等,企業也就是通過這樣一種品牌印記的扎根,來使自己的企業和產品,為國產動畫電影點個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而持續的獲利但企業或產品品牌,跟企業家的個人品牌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點,譬如,企業品牌可以在社會中過分張揚,很多強勢的領導品牌,都會逐漸養成這樣一種企業作風,這種行業領導者的霸氣,對企業經營來說不是壞事,有時候還會受到人民的喜愛但把這樣一種企業可行的霸氣,放在企業家個人品牌上恐怕并不合適,因為中國人歷來講究內斂和謙和,無論你有沒有真才實料,低調謙和,總會贏得人們的尊重,相反一個人即便具有特殊的知識和能力,但如果做人如此張揚,恐怕社會也未必會喜歡,嚴重者會引起人們的普遍蔑視。因為這是在中國!國度的不同,自然品牌的溝通也會出現不同的差異,你生活在東方民族國家,你的言行自然也得按照本土文化習俗當個人的言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時,你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會使社會聯想到你的企業,這也是中國特色,什么性格的老板,就會有什么樣的企業,人們看問題不會把企業老板的個人形象與企業客觀的區分開來從企業品牌傳播的角度來講,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的高度,代表企業的領軍人物可以站出來接受媒體,社會,公眾,道德等等方面的考驗,而這個時候的企業領導者決不能逞一時英雄之勇,表現個人英雄主義,無論你走到那里,你都不是你自己,你是代表著一個集團的利益,應該具備低調兼愛非攻的儒墨修為。成功的企業家不可太保守,但一定要低調,低調靠的是精明、智慧、自信的素質,你可以大智若愚,但不能真愚,更不可自作聰明;你可以謙讓但不能被騙。低調的企業家應當學會真誠,以誠相待,廣積善緣,言行如一,注重細節。真誠的企業家能夠凝集起一股力量,無論是企業內部還是整個行業,真誠的企業家能夠形成強大的號召力,從而帶動企業品牌的發展相反,如果由于企業家個人的品牌想象塑造失誤,某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嚴重的錯誤,如嚴介和的反常高調和過分炒作,就會對其背后的企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人們很容易因為厭惡某個人而失去對這家企業的好感,事實上中國很多企業的倒閉,就是因為企業的安危常常維系在企業家一個人的身上,企業家一出事,企業也就應聲而倒每個人,其實都有一個品牌的基礎,只是你的傳播力度多大,你的品牌影響力有多大,一個自然人的品牌影響,通常是受他周圍人對其的一貫印象所決定的,最近兩次天安門大閱兵的特點,而這個印象(品牌印記)大部分不是自己刻意塑造的,而是隨著自己的性格而不知不覺養成的。如張三是個很厚道的老實人,那么這個“厚道的老實人”就是張三的品牌印記,我們很容易通過“厚道的老實”來推算張三一定是一個好人,即便哪一天張三做了什么壞事,人們也不會輕易相信。相反,如果李四一貫好逸惡勞,那么人們對其的習慣認知也很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