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如何在南海造多島 強勁裝備助填海新浪軍事編者:為了更好的為讀者呈現多樣軍事內容,滿足讀者不同閱讀需求,共同探討國內國際戰略動態,新浪軍事獨家推出《深度軍情》版塊,深度解讀軍事新聞背后的隱藏態勢,立體呈現中國面臨的復雜軍事戰略環境,歡迎關注。中國在南海多個島礁進行的大規模填海工程,引發多國關注。英國廣播公司甚至派遣記者親臨一線,拍攝這些據稱“要建成空軍基地”的島礁工地。在媒體展示的照片中,礁盤上已經形成了邊長數百米的人工島嶼,并有不少工程機械正在施工。南沙向來以礁盤狹小、難于駐守著稱,1988年解放軍開始常駐南沙時,竹竿、篾席和塑料布搭起的高腳屋因為居住環境惡劣被戲稱為“海上貓耳洞”;混凝土的礁堡面積稍大,但除去菜地之外,空地也只有一小塊操場,甚至無法起降直升機。要短時間內在南海變出幾個島來,沒有兩把刷子是不行的。說起在南沙填海,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從大陸派出貨船,運載沙土石料或混凝土預制塊填在南海淺灘周圍的景象。不過,在遠離大陸的南海填海造陸,所需要的沙土量以百萬噸計,加上陸沙價格遠遠高于海沙,無碼頭水域大噸位貨輪需要小船卸載等因素,使這種填海方法雖然技術門檻低,但成本極高、華彩燦爛的中國書法藝術遺珍效率極差,對于大規模填海來說并不適用。越南由于條件所限,在南沙非法占據的島礁上填海時,只能經常使用這樣的手法。南沙礁盤周圍大多有面積廣大的淺灘,鏡頭語言的基本知識,里面最多的就是大量海沙,填海最有效率也是最經濟的方法就是將這些沙子利用起來,就地開采使用。如此多的海沙當然不能用抓斗或者鏟子螞蟻搬家,而依賴于一種更有效率的作業方式——吹填。吹填一般是指用挖泥船挖泥后,通過管線把泥艙中的泥水混合物,排放到近海陸地,將近海淤泥填墊,排除淤泥中的水分,達到一定標高,使之具有可利用價值。為了加快在南海區域的填海速度,中國出動了大量工程船只和機械參與施工,其規模甚至大到海軍專門改造了數艘登陸艦作為“施工隊”的生活保障船。而在這支船隊中,對填海工程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便是亞洲第一大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鯨”號。 “天鯨”號由上海交通大學、德國VOSTA LMG公司聯合設計,招商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建造,2008年4月28日開工,但最壞的時刻依然還未到來歷時21個月建成。該船長127米,寬23米,是目前亞洲最大的自航絞吸挖泥船,配備多種當前國際最先進的疏浚設備,裝機功率、疏浚能力均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該船同時具有無限航區的航行能力和裝駁功能,可以在遠海靈活機動,適用于各種海況的大型疏浚工程。在執行吹填作業時,該船能以每小時4500立方米的速度將海沙、海水的混合物排放到最遠6000米外,每天吹填的海沙達十多萬立方米。與此同時,該船裝備亞洲最強大的挖掘系統,絞刀功率達到4000千瓦,使其不會被礁盤上的珊瑚礁損壞而影響工作。資料圖:越南媒體公布的照片,圖中可見“天麒”號和2000噸挖泥船正在作業有了如此強勁的工程器械,中國在南沙的“暴力填海”體現出了極高的效率:與越南先修筑圍堰,排空海水后再將國內運來的沙土倒入不同,“天鯨”號直接將海沙向淺灘吹填,沒有任何的圍堰設施,也不計較細小的漂散損失。根據從船舶自動識別系統處綜合來的信息,從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間,“天鯨”號多次往返于南沙華陽礁、永暑礁、赤瓜礁、東門礁和南薰礁之間,通過輪流作業提高效率,累計天數達193天。攝影包知識與選購注意事項其中,2013年12月至今是“天鯨”號在南沙作業的高峰時段,他往來于五個礁盤之間,累計工作174天,按照每小時吹填海沙4500立方米計算,“天鯨”號在南沙五個島礁吹填了超過1000萬立方米的沙土和海水,大約相當于3個美國胡佛水壩消耗的混凝土。與此同時,中國在西沙也在持續進行著規模不小的填海工程。今年2月,公司宣傳片拍攝“天麒”號挖泥船與一艘20立方米抓斗式挖泥船被拍攝到正在永興島港口進行疏浚。“天麒”號是亞洲最大的非自航式絞吸挖泥船,2008年4月在青島前進船廠建造,公稱生產量4500立方米/小時,排距6300米,其吹填能力甚至比“天鯨”號更強。該船抗風浪能力強,可挖掘粘土、密實砂土、碎石土和強風化巖,對于需要大量海沙卻不需要頻繁機動的永興島填海工程正是恰如其分。至于填海工程為何直到近日才成為媒體焦點,一方面是因為目前南沙填海工作的吹填階段已經基本結束,大量工程人員和機械上島施工,人工島嶼的規模和用途都引起了覬覦南沙資源的某型周邊國家的警覺甚至不安;另一方面,則是今年5月以來圍繞“南海981”號鉆井平臺持續數月的海上對峙與沖突吸引了各方的注意力。中國在建設島礁的問題上,企業宣傳片制作一直保持了最大克制。但越南、影視視頻制作菲律賓等卻不斷違反2002年《南海各方行為宣言》 ,大搞永久性設施,不斷逼迫中國。目前,中國控制的幾個南沙主要島礁均已經建起了邊長數百米的大型人工島,其填海面積和規模遠超周邊國家近年來填海的總和。在這場國家意志與能力并存的填海競賽中,中國一出手就得以后來居上,工業部門的先進技術和優秀產品無疑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