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員宣傳片震撼發布 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楊利偉駕乘神舟五號飛船,用21小時23分鐘環繞地球飛行14圈、近60萬公里,在人類“走出地球搖籃”的漫漫征途刻下了屬于中國人的數字。時隔短短兩年,企業宣傳片制作費俊龍、聶海勝執行危險性及難度系數均高出很多的神六任務,實現了載人航天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2008年9月27日16時41分,翟志剛在劉伯明、景海鵬的密切配合下,完成首次太空出艙行走,在343公里的太空軌道實現了中國人與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讓茫茫太空多了一抹五星紅旗的鮮艷; 2003年,當楊利偉飛向太空時,兩名年輕的飛行員在不同地方,同時通過電視目睹了火箭升空的那一瞬。25歲的陳冬心想:“什么時候我也能像楊利偉一樣飛向太空,為祖國飛得更高?”23歲的王亞平看著火箭燦爛的尾焰,腦子里閃過一個念頭:“中國已經有了男航天員,什么時候會有女航天員呢?” 唰!當整流罩打開,神舟十一號飛船的右舷窗亮了,壯美的太空又一次讓景海鵬驚嘆。一句“爽!”喊出了陳冬初見藍色星球的震撼,也喊出了他實現自己飛天夢想的酣暢飛行歸來,有小朋友好奇地問王亞平:“你在太空中會不會做夢?”她笑著回答:“在太空,不管做不做夢,我都已經在自己的夢里。” 載人航天工程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每次載人飛行,有超過10萬名的技術人員用齒輪咬合般的團結協作,托舉起英雄飛天。“兩彈一星”元勛孫家棟形容:“離開了集體的力量,個人將一事無成。” 劉洋說起一個令她感動的小故事。發射塔架上有個供緊急撤離的逃逸滑道,52米高,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航天員會在執行任務之前進行訓練,而技術人員會提前試驗。一位年輕的女航天教員對劉洋說,她試跳時,看到下面黑乎乎的,兩腿在發抖,但想到是給航天員們當“沙袋”,又覺得挺開心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號返回艙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著陸,首先出艙的航天員費俊龍看著聶海勝出艙。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到了太空,地球的引力變得微乎其微,祖國的引力卻越來越重。”航天員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每次飛臨祖國上空,心跳都會加速,會不由自主地凝望祖國的疆域,情不自禁地隔著舷窗想去觸摸,每一次都會熱淚盈眶費俊龍這樣對國外同行說:“你可以分享我的快樂,卻無法分享我的自豪。因為在我身后,有強大的祖國,站立著13億多人民!” 有一個場景讓楊利偉至今難忘。2004年,他在美國紐約訪問時,應邀出席華人華僑的一次活動。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華僑拉著他的手,語調顫抖,臉上滿是淚痕:“你們飛多高,中國人的頭就能昂多高!” 2006年12月26日,航天員景海鵬(前)、吳杰進行水上出艙訓練。新華社發(朱九通 攝)王亞平在參加航天員選拔時問楊利偉,成為航天員最難的是什么?楊利偉回答了兩個字:“學習。”等她加入航天員大隊,才真正體會到“學習”二字的分量于是,航天員們重回課堂,白天上課、訓練,夜里復習、預習,航天員公寓成了“不夜城”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是第二道坎,包含了眾多艱苦萬分的訓練。僅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訓練為例,在飛船返回地球時,人要承受自身重量數倍的壓力,很容易造成人的呼吸極度困難或停止,導致意志喪失、黑視甚至直接危及生命劉洋曾說:“太空雖然向女性張開了多情的懷抱,卻從不有所偏愛。”她剛開始進行離心機超重訓練時,短短幾十秒,6個G的負荷就已讓她如跑了萬米一般雙腿發軟,精疲力盡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里,常人只能承受3到4個G的重力加速度,航天員卻要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訓練中,他們的五官被擠壓變形,眼淚不自覺地往外飛,胸部極度壓抑,呼吸非常困難,手臂抬不起來。一位航天員的母親看后,一邊流淚一邊不住地擺手說:“不看了,不看了!” 做這種訓練時,航天員手邊有一個紅色按鈕,一旦挺不住了就可以立即按動紅鈕,請求暫停。但20年來,沒有一個人按過這個紅鈕神十任務結束后,王亞平返回地球才知道,短短40多分鐘的太空授課,引起全世界高度關注太空授課是神十任務一大亮點。票補受限3D降溫 春節檔依然很擠。人在失重環境下連站穩都很難,如果還要開展授課、實驗和拍攝,那比地面難出千百倍,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三人乘組為此在地面進行了200多個小時的訓練太空授課中的水球實驗,企業宣傳片制作王亞平做出的水球又圓又大,格外漂亮。看到王亞平持續往晃動的水球中注水,地面支持團隊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當完美的水球呈現在所有人面前時,大家才醒悟過來,興奮地說:“這丫頭絕對做功課了,她是想給我們一個驚喜呢!” 王亞平的確是做足了功課。在太空最難做的是水球實驗,動作輕了重了、水量多了少了,都可能導致水膜破裂。公司宣傳片拍攝每次在地面做實驗失敗后,王亞平都和隊友們細查原因,不斷嘗試,找出竅門手控交會對接是難度極高的航天技術,被稱為“太空穿針”,對航天員的心理穩定性以及快速反應、準確判斷、精準控制等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世界航天強國也難免數次失敗為掌握“穿針”技術,確保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劉旺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訓練中,劉旺堅持以最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他還主動提出將手柄延遲設置從1秒內延長到2秒,提高操作控制難度。地面1500多次的訓練,終于換來了太空中的一次成功“哪有運氣和奇跡!”用15年等待“換來”15天太空之旅的張曉光說,航天員面對任務,永遠是在選拔,永遠是在備戰通過嚴格訓練的21名航天員,全部有能力執行太空任務。但受任務密度和條件制約,不可能每個人都有機會飛天,只能按照綜評成績排名確定人選。往往,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成績相差很小,小到一兩分,甚至僅僅零點幾分。神七航天員選拔時,劉旺就差0.005分大多數航天員都當過“備份”,有的甚至不止一次。神五時翟志剛是“備份”,神六時他又一次與飛天擦肩而過,但他兩次都站在戰友身后,微笑著為他們出征壯行;神七任務選拔時,陳全僅以微小差距落選,他說:“我會努力當好備份,讓戰友在天上飛得更高更踏實。” 神十一任務發射前一天,決定最終的飛天人選是景海鵬和陳冬,鄧清明仍是“備份”。這是離夢想最近的一次,又一大型高清人文紀錄片長白山好評如潮,又一次止步于發射塔前。輪到鄧清明發言時,他停頓了一會兒,轉過身面向景海鵬,緊緊抱住他說:“海鵬,祝賀你!”景海鵬也飽含深情地說了句“謝謝你!”幾分鐘內,整個問天閣大廳寂靜無聲,在場的許多人都流了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