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紀錄片緣何贏得觀眾 滿足觀眾多樣化觀影需求最近,中醫(yī)藥文化紀錄片《本草中國》正在熱播。當神奇甚至有些神秘的中醫(yī)藥材,透過拍攝者的鏡頭生動地展現在觀眾眼前時,立刻吸引了觀眾,而那些傳承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醫(yī)藥人的堅守精神也深深地打動了觀眾,使觀眾感受到他們如本草般質樸、純真的情感今年年初,一部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意外走紅,以刷屏之勢席卷網絡。它用3集的容量講述了故宮文物的修復過程以及修復者的生活故事,成功圈粉大批觀眾,被網友稱為“故宮招聘宣傳片”由此聯(lián)想到,2012年和2014年兩季《舌尖上的中國》的播出,掀起了一陣紀錄片熱。它通過對美食不同角度的展現,發(fā)掘出美食背后所蘊含的儀式、倫理、民族特質等方面的內涵,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小鮮肉霸屏、真人秀當道的熱潮下,紀錄片如涓涓細流走進觀眾的內心,透過鏡頭實現與觀眾的情感交流,激起情感共鳴滿足觀眾多樣化觀影需求據《中國紀錄片發(fā)展研究報告2016》顯示,2015年我國紀錄片行業(yè)總投入為30.24億元,總收入46.79億元,比上一年大幅增長;專業(yè)紀錄頻道和衛(wèi)視頻道全年共播出紀錄片約76400小時,同比增長0.8%;全年首播節(jié)目共約24000小時,同比增長3.9%。紀錄片質量也得到改善,為滿足觀眾多樣化需求提供了可選項對上述幾部紀錄片的走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秦瑜明并不感到意外。他認為,公司宣傳片拍攝電視劇、綜藝娛樂、新聞一直在我國電視節(jié)目的競爭格局中占據主要地位,隨著“限娛令”以及“一劇兩星”等相關政策的出臺,紀錄片有了更為理想的外部生存空間。觀眾的觀影需求也是多種多樣的。“綜藝節(jié)目有它的自身定位,就是為了娛樂觀眾,但除此之外觀眾也有文化需求、藝術需求等,紀錄片剛好可以滿足。” 《本草中國》總導演干超認為,雖然現在真人秀節(jié)目很多,但并沒有百分之百占領市場份額,我們平日最常接觸的應該就是美食攝影。而且由于同質化現象嚴重,觀眾已經產生了審美疲勞,真人秀節(jié)目的收視率正在下滑。同時,觀眾的收視習慣是可以被培養(yǎng)的,中國近現代廣告的發(fā)展,只要作品質量足夠好,紀錄片當然有底氣來參與競爭值得一提的是,紀錄片的受眾群體正逐漸呈現出年輕化態(tài)勢,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追捧。《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是從“90后”聚居的彈幕網站中走紅并被人們所熟知的,《舌尖上的中國》創(chuàng)造的“舌尖體”話語方式也在年輕群體中掀起了模仿熱潮。” 長期以來,有關故宮的紀錄片拍了不少,其中不乏一些大成本、影視視頻制作大制作,拍攝畫面也很精美,卻像是一本介紹故宮的百科全書,忽視了對于人的關注,切斷了與普通觀眾的交流通道。而《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相比關注“文物”本身,“修文物的人”這個視角更鮮活,“最終能夠引起觀眾強烈反應的,也是里頭的人物,他們特別受大家喜愛。”有網友說,修復師們看似在修補文物,實際上是在修補當代社會中人的浮躁心理,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踏踏實實地干好一件事,他們的精神是現代社會非常欠缺的,值得欽佩同樣,《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能夠被大眾所喜愛,也是因為它除了對中國美食本身的關注,還通過這一載體展現了中國人的民族智慧以及民族特質紀錄片就是要在非虛構的基礎上,通過架構素材來表現創(chuàng)作意圖,不僅要完成寫實,更要注重寫意。秦瑜明認為,如今紀錄片的表現手法和制作技藝都在不斷完善,影視視頻制作,企業(yè)宣傳片制作,宣傳片拍攝,天津視頻拍攝,天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視覺效果很好,但如果只停留在內容的簡單堆砌上,很難得到觀眾認可,“不管是何種類型的紀錄片,歸根到底要有人文情懷,企業(yè)宣傳片制作進而引發(fā)人們對于現實世界的認知與反思。” 紀錄片創(chuàng)作離不開工匠精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紀錄片中,文物修復大師、中藥人對待工作的精與專讓觀眾感動不已為了拍攝《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制作團隊歷經了5年的項目調研、連續(xù)4個月的紀實拍攝,才完成這部僅3集、總時長150分鐘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拍攝之前,創(chuàng)作團隊把1995年到2011年間所有中文版的關于人文地理的書都買來,用以收集素材,尋找故事由于中草藥生存環(huán)境的特殊性,為了拍到一個鏡頭,《本草中國》的制作團隊經常要在蛇蟲蚊蟻密集的深山老林里呆上好幾天,有時還要面臨滑坡、泥石流等危險在韓蕓看來,“工匠精神”包括兩方面,Gamespot對GTA IV的評測,一是默默堅守,心懷執(zhí)著信念,另一方面就是精益求精。從事紀錄片工作十多年,她認為,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同樣離不開“工匠精神”,“紀錄片的制作周期相對長一些,除了前期的素材收集、田野調查,我們還經常會為了拍攝到一個鏡頭而花費好幾天的時間。而且紀錄片拍攝中關注的一般是普通人,他們在面對鏡頭時,會本能地產生戒備心理,不能自然地表現自己,這就需要我們耐心地和他們慢慢接觸,讓他們逐漸適應。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拍攝出真實的場景,發(fā)現真實的故事,做出好看的紀錄片。” 不好高騖遠,不急功近利,紀錄片在發(fā)掘那些匠人匠心的同時,紀錄片制作團隊的“工匠精神”也同樣是讓觀眾買單的一個重要原因。腳踏實地,止于至善,用心做出的紀錄片自然會得到觀眾的點贊。(張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