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攝影師當今,人人都是攝影師。春節之際,我的微信朋友圈熱鬧非凡,許多朋友一路旅行一路拍照,讓我分享旅途的精彩見聞。還有的朋友用手機拍了視頻發來,讓我見到了諸多活動的畫面。上初二的孫女則給我發來她跟父母一起在飯店用餐時一盆盆佳肴的照片,讓我分享那舌尖上的美味。這使我不由得記起關于拍照的種種往事…… 步入山東東平縣第一中學,我在校友櫥窗里,見到掛在第一個顯要位置的,是萬里的照片。不過,用的是萬里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時的彩色照片,卻沒有當年萬里上小學時的照片。這是一所百年老校,前身是東平書院高等小學堂,萬里的母校。據校長告訴我,禁毒創意公益片-影視視頻制作禁毒創意公益片-影視視頻制作,當年拍照是“高消費”,要到省城濟南的照相館里才能拍一張小小的一寸或者兩寸黑白照片,所以當時的學生證以至畢業文憑上都沒有照片在臺北,我走訪郝柏村將軍。他像拿出寶貝似的,給我看一張泛黃的照片。那是1938年他在武昌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有兩周假期,得以回到鹽城郝榮村看望父母。為了紀念這難得的團聚,全家乘船前往縣城,拍攝一幀全家福。郝柏村說,那時候只有縣城才有照相館。這次拍攝全家福,是他的母親第一次拍照,也是她留在世上唯一的照片。所以他格外珍視這張全家福,不論到哪里,都帶著這幀珍貴的照片。后來郝柏村請人把這張照片繪成大幅油畫,掛在家中的客廳里。他還請人依據照片制成父母銅像,安放在書房里,抬頭便可見到父母在我出生的時候,老家溫州已經有照相館,內中有一家照相館的名字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叫做“就是我”。我最早的照片拍于一周歲生日,打著領帶,卻穿著一雙繡花布鞋。我自己擁有照相機,則是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用稿費買了一架海鷗牌二手“120”。每裝一卷黑白底片,可以拍12張方形照片。拍攝時,不僅要調節光圈、速度,還要對焦點。那時候,我買了一個長方形的圖章大小的自拍器,安裝在照片機上,擰緊發條之后,好不容易才發出咔嚓一聲,自拍一張照片。我在北京大學念的是光譜分析專業,拍完譜片之后,要在暗房里顯影、定影,所以對于暗房技術倒是稔熟,底片、照片都是自己沖洗。不過,公司宣傳片拍攝從拍攝到印出照片,要花費很多時間。尤其是一卷照片,必須等到全部拍完,才能沖印追求新潮的我,2001年在上海百腦匯花600元人民幣買了一個手電筒形的“好E拍”,雖說每張數碼照片才30KB,一放大就“糊”了,卻使我第一次領略了不用膠卷的痛快。此后當市場上出現數碼相機,我當即買下,從此告別了膠卷。我不僅買了數碼卡片機,還買了專業的單反數碼相機。不過,數碼相機未必時時帶在身邊,使我錯過諸多“偶遇”的良辰美景以及突發事件。在我看來,發明在手機上安裝數碼相機的人,是一個創新天才。自從手機可以拍照之后,攝影成為舉手之勞。尤其是手機照相機的像素大大提高,而且可以變焦,使手機照片的質量不亞于數碼卡片機,人人都成了攝影師。街頭攝影實戰手冊進階版,套用一句專業人士的話來說,攝影設備的智能化、小型化、廉價化、傻瓜化,使攝影全民化這“人人”也包括我的孫女。自從她也有了手機,幾乎成了攝影迷。她拿著手機東拍西拍,居然慢慢悟出攝影的奧妙。她喜歡拍形形色色的花朵,拍風云變幻的天空,拍黃昏時分的都市天際線,公司宣傳片拍攝拍湖光山色、水面倒影、夜幕彩燈、旭日朝霞。說實在的,有些照片已經夠“水平”的了。她拍的一只白鵝水上游的照片,成為我手機的屏幕照片。有一回,她拍攝的我的逆光剪影,白底黑影,輪廓分明,如同木刻,我很喜歡從前我牽著她的手到處游走,公司宣傳片拍攝如今不行了。她走路時東張西望,尋找拍攝對象。凡是她覺得新奇的,漂亮的,就來一張。有一回,走到臺北101高樓前,她消失在夜幕中,拿著手機時而貓著腰,時而踮著腳,這部電影有什么特別之處 何以換來26次掌聲,左一張,右一張,拍攝高樓上不斷變色的燈光。我真擔心,她只顧拍照,不小心會踩空摔跤,她卻聳聳肩不在意地說:“我是向爺爺學的,爺爺不也是這樣到處拍照嗎?!”我頓時語塞,無言以對• 您若對稿件處理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新民網聯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