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人拍不出野生動物題材紀錄片盡管央視的《動物世界》欄目已陪伴人們走過了近30年,趙忠祥的語音魅力經久不衰,他有如彈鋼琴一樣動聽悅耳的解說,伴隨著影像畫面里所展現出野生世界的妙趣橫生、兇險與刺激,令觀眾享受之極。可人們似乎都不曾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不論是《動物世界》、《人與自然》,或者是地方電視臺所播出的各種野生動物題材節目,其影片素材本身皆非出自我們中國人之手,它們全都來自于西方國家。這些人大都是來自于英美、歐洲或其它國家的白人,他們既擁有專業的技能素養,又具備強健的體魄、冒險與行動能力,以及某種程度的野外探險與生存能力。南非的白人集團早年都來自英國與荷蘭,其國內政治、經濟形態也都取決于白人階層,企業宣傳片制作從本質上看,南非實屬一個西方國家。肯尼亞過去曾為英國殖民地,至今仍與英美保持密切的關系,來自西方的野外攝影團隊都把這里視為他們的基地或大本營,首都內羅畢機場是非洲最大的航空港之一,西方的旅游者大多是通過這里而進入中部非洲的既然一個民族能把衛星、火箭與飛船送上天,為什么就拍不出幾部高水準的野生動物題材紀錄片呢?顯然那不能稱其為理由。野外攝影所需要的器材與裝備,雖說也算得上是高科技設備,可那些東西不屬于敏感技術,一般都不在西方國家對外禁售產品之列。一架有防水功能的長焦距攝影機;一種超微小的攝像頭裝置,可用來放進田鼠洞或者螞蟻窩;一臺可遙控的微型車模,上面裝有微小的攝像頭,偽裝之后可用它來靠近獅子;一架裝有攝像頭的可遙控直升機模型,可用它來進行非常自由而靈活的航拍。這些東西也許十分昂貴,可要論技術含量而言,它們也太小兒科了!在國內市場上應有盡有,即便一時找不到成品設備,也可以湊足零件把它們組裝或改裝起來或許是因為我們中國人是一個很嬌嫩的民族,只習慣于坐辦公室里操作PC,開個發票簽個字什么的,是當代中國演員圖鑒沉湎于輕松舒適的狀態由來已久,吃不得那野生叢林里蚊蟲叮咬、風餐露宿的苦。我們是一種室內動物,只喜歡在屋里頭呆著,不喜歡從事戶外活動,即便是到了戶外,走進工業光魔 走進工業光魔,也總是與人群呆在一起。有幾個同胞會愿意孤伶伶的幾個人一起跑到野外叢林去從事探險和攝影呢!那多孤單呀!那多危險呀!碰上野獸跟毒蛇可怎么辦!后果不堪設想……。2009年2月18日或許是因為我們中國人是一個很嬌嫩的民族,只習慣于坐辦公室里操作PC,開個發票簽個字什么的,沉湎于輕松舒適的狀態由來已久,吃不得那野生叢林里蚊蟲叮咬、風餐露宿的苦。我們是一種室內動物,只喜歡在屋里頭呆著,不喜歡從事戶外活動,即便是到了戶外,也總是與人群呆在一起。有幾個同胞會愿意孤伶伶的幾個人一起跑到野外叢林去從事探險和攝影呢!那多孤單呀!那多危險呀!碰上野獸跟毒蛇可怎么辦!后果不堪設想……誰能否認說這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呢? ———————————————————————— 你才是室內動物,你們全家是室內動物都知道是私人機構在做,沒錢沒閑心哪個投資你去蹲山林十幾年啊,就算拍了也要有市場賣啊中國從不缺少能干、肯干的紀錄片人,他們的熱忱和付出也不是你兩片嘴皮一碰就抹殺得了的。到底缺什么?無非5個字:沒錢,沒時間上面克扣制作經費不給,主題投資依然大有可為你怎么拍?你一年的制作經費比不上別人一集的,你拿什么拍?本來應該撥到你項目上的錢,結果不是給了外包的公司,就是放在應景應制的大項目上,比如改革開放XX周年,剩下多少資金可以給你拍?需要跟拍三年、五年才能出成效的片子,領導不批選題,你拍什么?每年出片的工作量壓在那里,你能拍什么?野生動物類本來就是拍攝周期超長、投入超大的項目,連拍人物都要先跟對方熟悉、建立感情,不收斂不收手早晚會被揪出來!才能慢慢深入到對方的生活;動物又不聽你的調度和引導,拍個幾年拍出來,反響好倒算了,如果沒得獎,領導還不覺得錢都打水漂了?你倒想想辦法一開始讓領導批你的選題啊?如果你沒有自掏腰包跟拍攝對象吃住在一起;如果你沒有頂著烈日扛著機器跟隨拍攝對象走過好幾個省(對,用走);沒有在零下十度、別人縮進開足暖氣的車里時自己踩著齊膝積雪爬上高地選擇最佳拍攝角度;沒有跟攝制組一起鉆進老虎的籠子里,跟猛獸面對面,出來的時候兩腳發軟,沒在近距離拍到飼養員被咬傷…… 那你又有什么資格指責做紀錄片的人嬌聲慣養?就在你自以為諷刺辛辣地打出一大段帖子的時候,他們還在查資料,跑采訪,在拍自己未必中意、未必真正想拍卻不得不拍的題材,在做你未必有毅力、有眼光做的事情體制的限制,資金和現實的限制,最終最無奈的是他們自己,不是你這種只會不咸不淡妄加揣測的人中國做紀錄片的人里當然有敗類,我不敢保證你說的那種人不存在。但從比例來看,并不比其他任何一個行當更高。至少我所認識的紀錄片人都真正值得尊敬,LZ你還不配來評價他們。影視視頻制作你不配。看了NG,BBC拍的那些紀錄片,你有時真會產生自卑感,企業宣傳片制作我們到底怎么了?是不是我們真的很笨跟好萊塢的電影工業比干什么?真的關心中國的紀錄片事業就不會說這種貽笑大方的話。中國的電影走大片路線,不等于中國的紀錄片待遇普遍就上去了有些題材和NG、BBC比確實自卑,但你以為國內拍紀錄片的預算能有它的十分之一?團隊力量投入、拍攝周期能有它的三分之一?而且你還別說,每年Discovery國際版從中國真的買了不少片子,只不過別人當素材買去,重新剪輯一下改頭換面就不掛你的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