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巴西新電影10年和10部代表作品94 對于許多熱愛電影的人來說,巴西或許并不意味著里約熱內盧銀色的海灘與狂野喧騰的嘉年華會;它也不是圣保羅林立的高樓大廈,不是巴西利亞滿懷未來主義色彩的城市風景。它似乎是一種淡淡的惆悵,一張純凈得不染污漬的年少面孔,一部名為《中央車站》的巴西電影從昔日幾乎陷于絕滅的悲涼境地,到今天再度站立潮頭,以一種更為深切的人文關懷和絢爛的影像語言,驕傲地引領著拉美電影的藝術夢想,不過十年。《中央車站》以來,巴西電影愈來愈頻繁地亮相于國際影壇,《上帝之城》、《卡蘭迪魯》、《摩托日記》……仿佛在一夜之間,巴西電影贏得了堪與其足球、音樂相匹敵的聲名早在上世紀60年代,巴西電影人就曾掀起過一場轟轟烈烈的“巴西新電影”運動。這一電影運動帶有鮮明的左翼政治訴求和文化批判色彩,曾在拉美乃至全世界影壇上光芒閃耀。1962年,由導演安塞爾莫杜阿特執導的電影《踐約者》便摘取了戛納金棕櫚大獎,一位巴西電影人甚至不無驕傲地說,“當我們拍攝政治電影的時候,法國新浪潮的小子們還在抒發單相思的哀愁呢。” 曾經以影片《蜘蛛女之吻》在1988年為巴西電影第一次贏得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獎以及最佳導演提名)的著名導演埃克托巴本柯便是“新電影運動”的直接受益者“我認為60年代至關重要,因為直到那個時候,巴西人才開始逐漸理解他們的身份。”在巴本柯位于圣保羅花園區的辦公室,他與記者談起了那段火紅的創作歲月,“那時曾出現過強有力的社會主義夢想,那時的電影方式糅合了一種詩意與尖銳的氣質,那的確是非常豐富的十年。” 隨著巴西軍事獨裁者在1969年奪權當政,眾多“新電影運動”干將被迫流亡海外,或蟄伏邊地。整個7080年代,巴西電影長期處于暗火悶燒、公司宣傳片拍攝佳作偶得的反思與聚合階段90年代初期,正當軍事獨裁政體瓦解,民主制度重建,失敗的經濟政策迫使80多萬青年人背井離鄉。當時的巴西總統科洛爾德梅洛更一舉廢除了文化部、電影資助法和巴西國家電影公司,令巴西電影業陷入絕滅無聲的死寂境地1990年至1994年,長達五年的時間里,巴西未能出品一部電影故事片。那段冰封雪凍的黑色歲月如同一個分隔符,將巴西電影鮮明地切分于歷史的兩岸,也迫使許多有志投身電影業的青年人不得不混跡于拍攝電視、廣告、紀錄片或者文字寫作的行當——雖然此后的歷史最終證明,正是這種“上山下鄉”式的文化插隊,造就了巴西“新電影十年”百花齊放的藝術格局在里約熱內盧的一座攝影棚,記者專程拜訪了正在拍攝《伊赫瑪瓦普的悲慘生活》的女導演庫拉卡穆拉蒂。1994年,她以其非凡的勇氣和女性所獨有的堅韌毅力,用一部歷史喜劇片《巴西公主》,倉山區全景攝影師VR全景實習生。打破了死寂多年的電影僵局,成為開啟一個新時代的電影先行者“當我們開始拍攝這部電影時,巴西電影業正處在一個非常糟糕的關頭。”卡穆拉蒂導演說,作為電影的制片人兼導演和發行商,她走遍了巴西全國。“我當時根本就沒有錢進行廣告宣傳,于是就帶著這部電影四處旅行,在每一個城市、每一個州府進行放映,就好像我進行的是巡回戲劇演出一樣。” 《巴西公主》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卡多佐總統在1995年頒布的《聲像法》——投資電影可減免部分所得稅 終于使得巴西電影再度走上復興之路圣保羅大學電影教授伊斯瑪尤夏維爾闡述了巴西“新電影十年”悲天憫人的文化立場:“由于巴西電影業曾在很長時間內陷入停頓,我們有必要以電影為工具,從長征組歌到東方紅,不僅與我們的觀眾溝通,更要讓他們去思考、反思我們這個國家的一切,尋找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創造一個對每個人都更美好的社會。” 這份深切的人文關懷,令沃爾特塞勒斯創作于1998年的電影《中央車站》溫暖了全世界。在訪問時,《中央車站》編劇馬柯斯伯恩斯坦表達了他的創作觀點,“我們感到在巴西依然能見到希望,我們可以獨立解決自己的問題,由于這個國家能夠被改造,我們必須再次對她進行探索與發現,以展望我們的未來。這就是這部電影所包含的文化意義。” 作為巴西電影的里程碑式作品,《中央車站》無論從國際影響還是本土票房上,都極大振奮了巴西電影界的士氣。它確定了巴西“新電影十年”的基本藝術風格:一方面,關注社會現實,觸及靈魂傷痛始終主導著巴西電影創作的主旋律,在精神上承襲了“新電影運動”的血脈;另一方面,無論是電影劇本、影像語言還是演員的表演,巴西電影都已貫穿了一種與觀眾溝通、交流的思想,企業宣傳片制作這是巴西電影越來越成功的原因所在這一風格的最好詮釋者,當屬費爾南多梅瑞勒斯在2002年拍攝的電影《上帝之城》。梅瑞勒斯曾經是巴西最為杰出的廣告導演,“新一代電影導演更愿意講述真正巴西的故事——來自巴西另一面的故事,那也是我拍攝《上帝之城》的目的。”費爾南多在他創建的O2電影公司對記者說,“我希望講巴西貧民窟里的故事,關于一個男人的電影盧旺達飯店系列影評集錦 一但不是從中產階級的視角看待問題。這還是那同一個世界,但我們是從它的內部觀望,攝影機架在貧民窟的里面,偶像劇看多了會變傻!關注其中人們的生活。如果這個國家希望向前發展,我們必須要先認清自己的真實模樣。企業宣傳片制作” 費爾南多培訓和起用了眾多貧民窟青少年擔任這部影片的演員。“這是令底層民眾獲得權力的一次嘗試,”在這部電影中扮演黑幫首領“蘿卜”的巴西著名演員馬蒂修斯納什蓋爾說,“我堅信,只有當巴西的電影與藝術最終掌握在那些從現實中來的人們手中時,巴西電影才能夠真正觸及到真實的本質。” 從1994年女導演庫拉卡穆拉蒂打破堅冰,拍攝出古裝喜劇電影《巴西公主》以來,巴西電影再度死灰復燃,而且近年來在國際影壇上愈發有燎原之勢。與此前曾經笑傲各大電影節的伊朗電影不同,巴西電影在主題、風格上更具多樣性,影像語言華麗多姿,雖然也秉承了人道主義的藝術理念,但為電影觀眾所喜聞樂見的色情、暴力場景卻也并不刻意排斥在電影創作之外《巴西公主》1994 導演:庫拉卡穆拉蒂巴西電影沉寂十年之后的第一部開山之作,以喜劇風格表現巴西從葡萄牙殖民地脫身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歷史進程。女導演庫拉卡穆拉蒂作為巴西新電影的破冰者名垂影史影片再度喚起了巴西觀眾對本土影片的激情,鼓舞眾多巴西影人重新走向攝影機,開啟了一個新巴西電影時代《異國他鄉》1995 導演:沃爾特塞勒斯、丹妮拉托馬斯這是一部黑白膠片電影。以紀錄片的質感和詩意悲涼的筆觸,講述在90年代初災難性的政治與經濟動蕩陰影下,80萬巴西青年人出走異國,卻終究將年輕的生命斷送在他鄉是巴西電影復蘇以來第一部引起國際關注的作品,奠定了巴西“新電影十年”作品的人道主義基調《九月某四天》1997 導演:布魯諾巴萊托根據一段真實歷史事件改編。60年代巴西軍事獨裁政府掌權之后,幾名青年知識分子為了迫使當局釋放政治犯,綁架了美國駐巴西大使。電影觸及巴西一段痛楚與驕傲的革命往事,90年代以來巴西電影首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中央車站》1998 導演:沃爾特塞勒斯因為車禍失去母親的小男孩約書亞在老婦人朵拉的陪伴下,跨越千山萬水尋找他從未謀面的父親。這部電影奠定了巴西新電影的文化基調:“男孩要尋找他的父親,女人要尋找她的歸依。而這個國家,要尋找它的根。”他們伴在一起尋覓著,如同生命的兩極:純真與蒼老,喜悅與憂傷,被一條看似無盡的道路引向未知的終點《中央車站》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宣告巴西電影再度成為世界影壇強有力的競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