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畫片導演原名徐景大,江蘇昆山人,1934年生于上海。自幼喜海看動畫片,中學時代對漫畫發生濃厚的興趣。1951年考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動畫班,1952年轉入北京電影學校動畫班。畢業后分配到上海電影制片廠美術片組。曾任30多部影片回京、設計和導演。麥當勞的經營管理的發展研究一,"文化大革命"后,他和林文肖合作導演的《畫廊一夜》構思巧妙,有深刻的雨衣,全片沒有對話,畫面與音樂高度結合,取得較好的藝術效果。1979年他和王樹忱等人聯合導演《哪吒鬧海》,榮獲1979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第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的最佳美術片獎。1980年他導演的《三個和尚》獲當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和1981年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最佳美術獎;他還先后在丹麥第四屆國際兒童和青年電影節獲銀質獎,第三十二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特別獎。1983年他導演的《三十六個字》在南斯拉夫第三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上獲教育片獎。他曾被選為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上海漫畫學會會長、國際動畫協會成員。于1987年去逝。這是部有門檻的動畫電影樂高蝙蝠俠大電影影評,編劇,兒童文學家,早在解放前,就從事兒童文學和電影劇本的創作。他創作的美術片劇本《豬八戒吃西瓜》,寫出了一個詼諧有趣的豬八戒形象。1959年成為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專業編劇,編寫過《金色的海螺》、《三個和尚》、《天書奇譚》(合作)、《金猴降妖》(合作)等一批優秀劇本,成為美術片遍居中成就突出的前輩。1986年,為了表彰他在美術片創作上的突出成績,宋慶齡福利基金會色授予他"樟樹獎"。公司宣傳片拍攝導演,1962年畢業上海電影專科學校動畫系,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優秀的動畫設計之一。他曾擔任過15部動畫片的主要動畫設計和3部動畫片的人物造型設計。在《哪吒鬧海》、《鹿鈴》、《金猴降妖》等影片里,他的動畫片設計尤為突出。近年來,開始從事動畫片的導演工作。1983年與阿達聯合導演了《蝴蝶泉》,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1985年與林文肖聯合執導了動畫片《夾子救鹿》,獲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他還獨立執導動畫系列長片《奇異的蒙古馬》。1999年導演了動畫長片《寶蓮燈》,獲當年"華表獎"即"金雞獎"。導演。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教授。1970年畢業于蘇州絲綢工學院美術設計專業,畢業后從事美術設計工作。1980年進入北京科學電影制片廠動畫部,擔任美術設計、動畫導演、總導演等職,曾擔任負責動畫片創作、生產動畫部副主任。迄今為止,擔任導演、美術設計的電影、電視動畫片有70余部(集)。其中擔任導演的動畫片《七色花》曾獲1991年中國電影"華表獎",動畫片《三只小狐貍——收西瓜》曾獲1993年中國電影"華表獎",擔任總導演的10集電視動畫片《小貝流浪記》曾獲1999年中國電影"金鷹獎"、2000年電視"金童獎",擔任總導演的大型影院動畫片《貓咪小貝》曾獲1999年中國電影"金雞獎"提名、第29屆德黑蘭國際教育發展電影節"金書獎"、2000年中國電影"華表獎"。2001年11月曾應邀擔任德黑蘭國際教育發展電影節評委。表演藝術家,電影社會活動家。1907年出生。她對開拓新中國的美術電影起了重要作用。1946年,任解放區東北電影制片廠的主要領導人,在創作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攝制了解放區最早的木偶片和動畫片。1947年攝制的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由她親自編導。1951年11月10日因病逝世。1962年出生,北京人。北京工藝美術學校畢業,后又進修與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于1983年從事動畫創作至今。現任中央電視臺青少年節目中心動畫片部第三創作組組長,創作并完成了大量動畫題材節目。主要作品:新版39集系列動畫片《藍皮鼠和大臉貓》任總導演,獲"金鷹獎"優秀動畫片獎;大型系列動畫片《西游記》(前7集)任導演組導演,獲"金鷹獎"最佳動畫造型設計獎;系列片《濟公傳奇》任導演,獲"金鷹獎"優秀動畫片獎;39集系列動畫片《小豬哼哼》任總導演,獲"金童獎"優秀動畫片獎;首創國內兒童動畫片系列片《動畫卡拉OK》,任策劃、導演;中央電視臺第一部系列動畫片《十二生肖》任導演;52集大型動畫片《哪吒傳奇》任總導演。導演,1963年出生,1986年畢業與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專業,畢業后進中央電視臺從事動畫片的創作。只要作品有12集動畫系列片《十二生肖》,5集動畫系列片《濟公傳奇》,26集動畫系列片《小虎還鄉》。導演,公司宣傳片拍攝1953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專業,長期擔任動畫設計,從1979年開始擔任導演工作,《母雞搬家》是他指導的第一部作品,他導演的4部影片受到孩子們的歡迎。他的影片常以科學知識為題材,具有濃厚的兒童情趣,他常兼任自己影片的影片設計。他創作的動畫系列片《黑貓警長》的第一集曾獲首屆中國兒童電影"童牛獎"。《我們的小海豚》獲意大利青年電影節"總統銀質獎"。攝影師,1948年參加東北電影制片廠,從事美術電影工作。是新中國美術電影最早參加者之一。1949年至1956年任美術片組副組長;1957年開始擔任動畫片攝影工作。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拍攝了許多優秀的動畫片,《小鯉魚跳龍門》、《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牧笛》、《哪吒鬧海》、《夾子救鹿》等,這些影片在國內外榮獲各種獎項。新聞紀實攝影大師王身敦談新聞攝影2。在中國水墨動畫片的創作研究中做出了貢獻方明(持永只仁)日本動畫專家。早在1947年,他在解放區的東北電影制片廠卡通谷工作,參加了中國早期的美術電影工作。公司宣傳片拍攝他參與了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和動畫片《甕中捉鱉》的拍攝,并任《甕》片導演。兩部影片以漫畫和喜劇的藝術形式對中國的解放戰爭起到了宣傳和鼓舞的作用。1950年導演了《謝謝小花貓》等影片,并擔任美術片組總技師。1953年回到日本,多年來為促進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和文化交流而積極工作。近年來經常訪問中國,并為上海美術制片廠編導了木偶片《喵嗚是誰叫的》。他十分關心中國美術電影事業,1985年接受邀請到北京電影學院為動畫專業講課。他對中國早期動畫片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導演,1949年從東北青年文工團轉入美術電影廠工作。30多年來導演過《夸口的青蛙》、《我知道》、《小鯉魚跳龍門》、《小溪流》、《好貓咪咪》、《善良的夏吾冬》、《搶枕頭》等十多部動畫片,其中早期的代表作《小鯉魚跳龍門》曾獲第一屆莫斯科電影節的銀質獎章;1980年攝制的《好貓咪咪》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他還參與了動畫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劇本創作,該片曾獲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創作三等獎。他創作的影片富有民間和地方特色。導演,1953年于北京電影學校動畫班畢業,到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工作后,參加過35部影片的攝制。他導演的10部影片各具特色。其中,剪紙片《鶴蚌相爭》、《淘氣的金絲猴》、《草人》三部影片都榮獲了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鶴蚌相爭》還在國際電影節上連獲4次獎。胡進慶對剪紙片的發展有著較大貢獻。早期他和著名導演萬古蟾一起共同創研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其后,他又試制了"拉毛"剪紙新工藝,從而攝制成功了水墨風格的剪紙片。在《草人》一片中汲取了羽毛工藝化的特點,該片1985年獲廣播電影電視部的優秀影片獎,并獲"金雞獎"提名。導演,曾與浙江美專習畫,1950年金上海電影制片廠美術片組,在多部動畫片中擔任動畫設計,后人剪紙片導演。他導演了影片《差不多》、《等明天》、如何拍攝美麗的煙花,《東海小哨兵》(合作)、《狐貍打獵人》、《狐貍送葡萄》等。其中《狐貍打獵人》以優美的畫面和裝飾性造型,在1980年南斯拉夫第四屆薩格勒布國際電影節上獲獎。他的作品注重造型設計、獨具特色。導演,北京廣播學院副教授、中國動畫學會會員、中國電影美術學會會員。1957年出生。1973年至1976年在西安美蘇學院附中學習繪畫;1978年至1982年在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學習動畫專業。1992年執導動畫片《方臉爺爺和圓臉奶奶》獲"華表獎";編導的動畫作品《果實》于1992年獲全國優秀東uapianzhano"優秀動畫獎";1993年為北京電視臺動畫部制作了13集《動畫一點通》節目;1998年執導北京電影學院96屆動畫大專班完成畢業實習作品《健康歌》,獲1998年第五屆"康佳杯"中國音樂電視大賽最佳美術設計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