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能讓她們流淚的昨天是世界“慰安婦”紀念日,一部反映中國“慰安婦”幸存者生存狀態的紀錄電影《二十二》也于昨日正式公映。作為第一部在內地院線上映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的導演,郭柯在接受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只是希望通過影片讓觀眾們了解,二十二位老人曾經是受害者,如今是過著平靜晚年生活的普通老人,“現在她們說起日本已經輕描淡寫,能讓她們流淚的,只有家人。” ——“二十二位老人僅八位在世” 片中,所有愿意面對當年遭遇的老人和長期關愛她們的人士,講述著她們當下的生活。企業宣傳片制作導演郭柯曾在2012年拍攝過同題材的紀錄短片《三十二》,兩年后開拍的《二十二》則是他“把自己退后,拋棄擺拍”的成長之作。截至2014年中國有22位老人公開了“慰安婦”身份,郭柯便帶著團隊花了十幾天時間走訪尋找這些老人,隨后影片在當年5月開拍,2個月內以嚴格遵守老人作息時間、不打擾老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完成了拍攝如今影片正式上映,二十二位老人現在僅剩八位還在世。郭柯說,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韋紹蘭老人,“她家里住的情況不好,有一次我們四個人在春節前去看望她,給了她500塊錢零用錢,晚上我去跟她告別的時候,她就讓我坐在她旁邊,從衣服里掏出四個紅包,跟我說你們四個人要回家過年,拿著給媽媽買點糖果吃。我打開后發現里面分別裝著100塊錢,當時我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 影片拍攝完成后,許多發行商希望郭柯能加一些讓觀眾“有情緒會哭”的“家國仇恨”元素,而郭柯始終堅持把這種看似平淡的“情感”保留在片子里讓觀眾慢慢體會——“老人每天都盼著孫子回家” 在郭柯的堅持下,最終剪輯出來的《二十二》大多是一些相對平靜的畫面,沒有震撼的配樂,網絡文化背后所隱藏的新生代訴求,沒有煽情的旁白。郭柯透露,初版會相對熱鬧一些,“比如一位老人在養老院里,每天吃飯要靠護工給她送飯,旁邊還有很多老人去洗菜做飯,通過交叉剪輯很熱鬧。但這種熱鬧是你有選擇性地剪出來的,當目光只注視在這一位老人身上時,她就是那么平靜。” 郭柯坦言,他看到的老人們都非常平靜,就像普通老人一樣。“她不會主動跟你說日本人的事。你跟她相處三四天之后,中國紀錄片的行業標準已建立 產業化水平提升,你說奶奶給我們講一講以前的事,她肯定會給你講,淺談小微企業信貸產品。甚至會講被日本人抓進去怎么怎么,但再深入就不會說了,點到為止。2014年這些老人都在85歲以上,企業兼并戰略聯盟管理論文,都有自己的家人,不管是養子養女還是親生的,老人每天都盼著自己的孫子回家。” 在他眼里,這些經歷過歷史傷痛的“慰安婦”與普通老人沒什么區別,“我沒有必要在片子里告訴你慰安婦是什么,你想要了解可以看完后去查資料。我只是告訴你這些曾受傷害的女性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樣。我希望觀眾把她們當做親人或者鄰居,就是一個很可愛的老人,你就會理解她們的情感是什么。” ——“用平靜溫柔的方式來呈現” 郭柯感慨,《二十二》里每一位老人說起過去都輕描淡寫,讓她們動情的是家人,家人對她們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罷,都會讓她們流淚在競爭激烈的暑期檔推廣這么一部題材小眾的紀錄片,公司宣傳片拍攝郭柯很坦然地面對“全國排片率不到2%”的現狀,“我覺得艱難是它的命,沒有人愿意去面對痛苦。所以我用一種更加平靜溫柔的方式,讓大家先接受和喜歡這些老人,這樣就是對她們有了關注。”至于網絡上“販賣傷痛”“二次傷害”的質疑,郭柯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如果只是把她們當作普通老人,那就沒有傷害,你為什么非要給她們加一個慰安婦的帽子?我這樣說可能有點得了便宜又賣乖,但我就是希望大家多去看看她們,讓我們下一代人知道她們雖然曾經是受害者,但都只是普通老人,晚年過得非常平靜,最重要的是把這些信息傳達出去。影視視頻制作”